江西省樟树市在唐朝即辟为药墟,宋元时形成药市,明清时期臻于鼎盛,终成“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”的大气候。但由于设施落后,交易方式陈旧等原因,近年来,“药都”繁华逐渐逝去。
2004以来,樟树开始规划建设一个档次高、规模大、硬件设施一流的中药材专业市场。市场规划面积为500亩,建筑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,拥有集商贸、仓储、居家为一体的店铺1000余套,设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电子商务交易大厅,以及休闲广场、阳光草坪、景观大道等配套设施。
新中药材专业市场一期规划紧邻105国道,长500米,纵深311米,占地235亩,市场主入口处设置一个直径为120米的半圆形广场,建筑围绕广场展开,铺面房由3层半联排式单元组成,市场中央设置综合服务大厅,后侧布局停车、货物配载中心。一期市场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,其中店面4万平方米,交易大厅0.6万平方米,仓储5万平方米,计划投资1.5亿元,可同时容纳1000户以上药商入市经营。二期市场规划用地256亩,用于中药材加工、仓储、中转。 现有16个省(市)、72个县(市)的300余户药商在场内经营,年成交量10万吨,交易额超10亿元,辐射全国21个省(市)、港、澳、台以及东南亚地区。
樟树镇位于江西省清江县境内,相传因盛产樟树而得名。是我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,从在后汉三国时代开始建立“药圩”起,从事中药材的生产、经营和加工炮制已有1700多年历史,被称为我国南方的“药都”,素有“药不过樟树不齐”和“药不过樟树不灵”之说。主要特点
① 药材资源丰富 樟树东南的阁皂山,绵延于清江、新干、丰城之间,草木繁盛,盛产药材。历来重视培育和引种优良品种的药材,如枳壳、陈皮、吴茱萸等,均驰名于全国。特别是枳壳,不仅品质优良,历史悠久,产量也极大,号称“枳壳之乡”的樟树镇,生产的枳壳“青皮、白肉、瓤小、香浓”,除供应全国外,还畅销港、澳、东南亚及非洲等地。
② 经营方式多样 在长期的实践中,樟树药人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尤其是适应药业竞争的需要,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,清朝时就创造了行、号、店、庄等独特的经营方式,体现了樟树人独特的经营艺术。千百年来,取信遐尔,招商四方,驰名全国。
③ 药材加工炮制技术精湛 樟树镇中药饮片的切制工艺,不仅花样繁多,而且极其精美,如“白芍飞上天”、“槟榔不见边”、“半夏鱼鳞片”、“桂枝瓜子片”、“肉桂薄肚片”、“黄柏骨排皮”和“甘草柳叶片”,将枳壳去瓤后压扁切片、麦冬抽去心后“三刀切四片”翻成一条船等等。这些饮片不仅外观精细好看,而且与水的接触面大,成份易于煎出。
④ 交通方便 凭着袁河、赣水的水路优势,樟树的枳壳、茯苓、乌药、葛根等药材运往广州,远销南洋;南洋产砂仁、豆蔻等又经广州北运经樟树而转至中原。
⑤ 樟树药帮强盛 清朝中期,樟树药商形成了“樟树帮”,与天津、北京的“京帮”,四川的“川帮”并称为当时中国的三大药帮。
⑥ 发展与现状
江西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位于樟树城区西侧,沿105国道500m布局,向纵深规划发展。樟树集市始于三国时代,药材炮制“遵肘后,辨道地”质量考究。目前樟树市场占地17 hm2,市场总建设面积185 000㎡,其中店面5.8万㎡,仓储7万㎡,交易大厅6 000㎡,其他设施49000㎡,绿地率达18%。市场内配套物业管理、信息、仓储、金融、邮电等服务设施。2001年,樟树市一期工程投资1.5亿元,建设一个建筑面积19万㎡,经营店面1 200个,综合服务大厅9 000㎡,可同时容纳1 500户中药材经营户入市经营的交易市场。樟树已成为一个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