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

素有“中华药城”之称的河南禹州,也是我国医药发祥地之一。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、采集、加工历史,以加工精良、遵古炮制著称于世。历史上就有“药不到禹州不香,医不见药王不妙”之说。自春秋战国以来,神医扁鹊、医圣张仲景、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行医采药、著书立说。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,禹州的医药业也得到大的发展,从唐朝开始禹州的药市逐步形成,伴随着药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,明朝时期,禹州就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。
1996年,禹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卫生部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为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,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。2001年,禹州市投资两亿元人民币新建了现今的河南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(又称中华药城)。目前该市场是中国十七家标准化、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,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。药城占地面积四百余亩,包括建筑面积两万三千平方米、可容纳两千五百个摊位的中心交易大厅,以及两千余间三层以上经商楼,并附属仓储、银行、饭店、停车场、娱乐场等各种服务设施,是一所集物流、信息、金融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中药材专业市场。市场经营品种上千种,固定从业人员上万人,年交易额达十亿元人民币。

目前,禹州中药材市场拥有全国各地药商六百多家。同时,在市场周边聚集着许多内地知名中成药厂家,市场经营的中药材品种达上千种,以批发为主,兼顾零售,主要是现金交易。

禹州地处中原,为亘古中医药发祥地之一,有“药不到禹州不香,医不见药王不妙”之说。春秋战国以来,神医扁鹊、医圣张仲景、药王孙思邈都曾来禹行医采药,著书立说。药王孙思邈死后葬于三峰山南坡,“落户”禹州,为禹州的药都地位,增添了不少灵性。自唐朝起,禹州始有药市,到明朝初期已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。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,居民十之七、八以药材经营为生,可谓无街不药行,处处闻药香,到清末民初由于战乱而逐渐萧条。改革开放以来,禹州药市又开始恢复,并迅速发展到200 余家。

禹州(禹县)位于河南省中部,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。素有“药不到禹州无味”和“药过禹州倍生香”等美誉。
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朱元漳沼令全国药商来钧州集结,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药材行市。主要特点:

① 药材分装及加工技艺精湛   既是药材集散地,也是药材分装加工地。

如西北的当归多是用竹篓混装而来,在禹州要经过挑选分级然后再外销。分装后,以甘肃岷山背阴坡产10只1斤的“十只王”为上品,上下一样的统底归为中上品,长形归为中下品,秦岭产的马尾归无身的为下品,归腿无身的为次品。

厚朴,选湖北恩施和四川产的,以土中根皮为上品,干皮为中品,枝皮为下品。

在中药的加工炮制方面,“浸、泡、煅、煨、炒、炙、蒸、煮”等也都有独到之处。在包装上,采用油纸、木箱、猪血封口,十分讲究。

② 中成药加工历史久、质量好   颇负盛名的“杨永先眼药店”始创于1648年,“九天阿胶”始制于1822年。按照名医成方或自己研制的配方,选用上等药材原料,加工生产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曲、胶、酊等剂型,成为颇有信誉的药丵品,既批发又零售,充实了中药材市场,成为禹州药市的一大特色。

③ 药械、药具种类齐全   禹州的药臼、药擂碗、药碾槽、药戥子、药轧刀等,都以其独特的工艺、良好的性能,深受各地中药生产厂家、药店和药商的欢迎。

流传全国的“三把刀”,其中河南的一把指的就是“小禹州药刀”。该刀近满月形,刀刃锋利,刀口严实,用它切制象杏那么大的槟榔,可以切成270片。

④ 药材资源丰富   禹州地处伏牛山东麓,天然植物、动物和矿物药材资源都很丰富。药材种植的历史悠久,地道药材饮誉全国。传统名贵药材45种。禹白芷、禹南星、禹白附、苏叶、薄荷、二花、全蝎等十几个品种,在全国享有盛誉。

⑤ 发展与现状

1990年10月1 日“禹州中药材批发市场”建起并投入使用;1996 验收批准。目前,全市已有药商 300余户,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,经营品种2600 余种,年成交额达2~3亿元。1999年底禹州药市“中华药城”建成正式投入使用,它占地20 hm2,投资亿元,可容纳商户 5 000多家,是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中药材大型专业市场。